低空经济行情深入复盘,展现出两轮鲜明的主升浪:
第一波浪潮涌动于3月至5月间,其动力主要源自政策利好与事件的密集催化,行情如涟漪般逐渐扩散。初期,制造端企业率先崛起,引领市场;随后,3月中下旬,运营端接过领涨大旗;至4月中旬后,设计规划类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领涨力量。
紧接着,第二波行情在10月至11月间再度掀起,此番更加聚焦于那些核心业务涉及低空经济或拥有相关产品的个股。初期,泛空管信息化环节表现抢眼,而后制造端企业后来者居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12月25日,国家发改委联合交通、民航、工信、公安等多部门,共同宣布“低空经济司”的正式成立。这一举措无疑为低空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发改委在产业升级历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同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前两轮,分别在2009年与2013年推出的补贴政策,有效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普及。
低空经济涉及部门众多,环节复杂,发改委作为综合管理的核心部门,将充分发挥其协调统筹的职能。可以预见,随着低空经济司的成立,后续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此外,早在11月18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业务部、无人机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卫国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六座城市开展UAM(城市空中出行)试点。这一举措将充分体现低空空域改革的思路,部分具体管理职能也将下放至地方政府。试点城市的市县一级需成立空管单位,各自管理所属空域,再由市委军民融合办进行统一协调。
UAM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航空交通体系,利用高度自动化的飞行器,在城市及城市郊区的低空区域提供乘客及货物的运输服务。它专注于城市区域内或城际间的中短途运输(30-100千米),在100米以下的超低空或100-1000米的低空空域内飞行。随着试点的推进,UAM有望成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2025年,或将迎来全球城市空中交通的落地元年。日本大阪计划在2025年的世博会上,推广城市空中交通概念,并有望在世博会会场使用低空载人飞行器运送访客;韩国亦从国家层面出台规划,拟在2025年于首尔开始试运行城市空中交通。
2024年,中央与地方层面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国家对低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战略重要性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与布局。最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低空经济作为当前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望在明年迎来更多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基建:聚焦后续专项资金预算与低空基建订单的发布,强化空防安全建设
当前,低空运行仍处于低密度、低风险的隔离状态。我们预测,低空智能网联系统的发展将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构建低空智能网联系统的基本功能、规则及框架;第二阶段,随着飞行器种类与数量的递增,系统将进一步优化,功能更为完善,覆盖更多应用场景;第三阶段,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将步入成熟阶段,实现载人、载物的高密度常态化运营。
通信方面,针对300米以下的空域,可通过调整现有5G基站的天线仰角等方式,实现网络的连续覆盖。而对于300米至1000米之间的空域,则需新建专用网络,以确保对空域的全面覆盖。至于1000米以上的通航飞行空域,则需借助卫星通信服务,以满足飞行器的通信需求。
导航方面,低空导航网主要以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并逐步融合惯性导航、视觉导航等技术,同时辅以地基、星基导航增强系统,以提升导航的精度与可靠性。
监视方面,针对机场、政府大楼、军队驻地等重要场所,主要布局雷达融合光电感知技术体系,构建由远及近的高精度融合感知能力。而对于航线、区域等一般场景,则结合5G-A的泛在连续组网能力与雷达的远距离感知能力,打造广域覆盖的融合感知体系。
气象方面,气象卫星提供大气环境的背景信息,气象雷达则是低空飞行气象观测的核心工具。而无人机观测技术,通过无人机搭载多种气象传感器,能够实时获取飞行路径中的气象数据,尤其适用于复杂气象条件和特殊区域的低空观测。
反无人机系统包括无人机探测与反制两大系统。探测系统主要应用雷达、光电、无线电、声学等探测技术,由于单一技术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因此通常将多种技术结合使用。反制系统则分为侦测控制、干扰阻断、捕获摧毁三类。在民用领域,大部分反制系统采用干扰阻断技术;而在军用领域,则多采用硬损伤的激光微波技术。据共研产业咨询预测,2023年国内反无人机系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80亿元。
在竞争格局上,民用领域由于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涌入,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而在军用领域,央企占据主导地位,各家的无人机反制产品多由主业派生,同时具备军品和军贸的双重逻辑。
北京低空领域高度重视安防反制能力建设,已建立起覆盖各类无人机及“低慢小”航空器、多种技术搭配、高中低空高效协同的安防反制体系,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及低空安防模式,确保首都低空安全,打造全国标杆。
根据不同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及低空经济规划,我们预计低空新基建中,地方政府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可划分为三类:一是政府投资运维模式,政府需承担更多的前期投资建设成本,供应商的商业模式则在于获取前期的招投标份额及后续的软件升级服务;二是政府与承包方合资创办企业模式,企业可在前期收取一定的建设费用,并在后续长期运营过程中进行合理分成,如衢州市慧城产业集团与北斗伏羲公司联合成立的浙江慧城低空智联公司,便成功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级低空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企业运维模式,地方政府可获得一次性运维权转售收入,但难以获得持续现金流,而供应商则需考虑后续低空运营的自负盈亏。空域特许经营或将成为地方财政增长的新范式,带动低空经济产业投资的增加。目前,低空经济产业仍处于初期阶段,各地政府仍在积极探索商业模式,而现有的“城投、产投、交投”等模式有望灵活应用于低空领域。
制造领域迎来新曙光,下游主机厂订单与排产加速预期显著,2025年技术突破与大厂入局成为核心驱动力。
全球首个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运营标准体系呼之欲出。2024年7月,中国民航局正式受理了亿航智能旗下专注于UAM(城市空中出行)运营服务的全资子公司亿航通航及其在合肥的合资运营公司合翼航空提交的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申请。与此同时,亿航智能在广州、深圳、太原、无锡等城市的合作伙伴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积极推进OC审定申请。
我国航空运营法规体系目前主要由三种构成:CCAR-121主要适用于传统客运与货运航空;CAR-135则主要面向通用航空,如中信海直、东部通航等运营商;CCAR-92则专注于无人机运营。随着eVTOL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或将涌现出针对eVTOL城市航空的全新运营品类。
小鹏汽车官方发布的产品规划显示,“陆地航母”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在广州车展正式启动预售,并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量产交付,有望成为全球首款面向个人用户量产交付的分体式飞行汽车。其陆行体能够为飞行器提供超大功率的持续补能,成为飞行体的“移动超充站”,在满电满油状态下可支持6次飞行,有效解决了eVTOL的续航难题。
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在珠海航展上收获颇丰,斩获2000台订单,意向采购订单更是超过5000台。旅航者X3在C端用户和B端用户的应用场景上有着明确的区分:面向个人用户,主要布局全国飞行汽车体验网络,涵盖全国核心城市周边30分钟车程可达区域及经典旅游路线中的飞行营地;面向公共服务领域,则主要服务于紧急医疗救援、短途越障救援、高速事故救援和高楼逃生舱救援等场景。目前,小鹏汇天的飞行营地已签约70多家,预计到2024年底将达到200多家。
山东高速城乡发展集团发布的“低空天网”计划,计划依托其运营管理的7059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及配套服务区等,搭建城际间的“干线”和城区、乡镇间的“支线”低空交通线,逐步形成覆盖省、县(市)、乡镇、社区的智慧低空交通体系。该计划对续航长、载重大的干线飞行器需求不低于2千架,对载重小的支线飞行器需求不低于2万架,机型涵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多旋翼飞行器(混动或氢动)。
国产替代趋势日益明确。未来三到五年内,随着国内电机厂商技术的逐步成熟和适航经验的积累,电机环节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这不仅是基于产业链自主可控和降低成本的需求,也是出于售后服务便利性的考虑。
高壁垒铸就了更优的竞争格局和高盈利能力。eVTOL电机和电控需要满足低转速、大扭矩、裕度高、散热好、效率高等要求,技术壁垒较高。预计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将介于新能源汽车电机与航空发动机之间,较为稳定且集中。同时,盈利能力也有望明显高于传统电机,高价值量有望成为未来孕育大公司的关键环节。从价值量角度看,电推进是eVTOL中价值量占比最高的分系统,据Lilium公司eVTOL价值量拆分,推进系统价值量占比高达40%。
8月3日,宁德时代独家投资数亿美元,成为峰飞航空的战略投资者,双方将携手开展eVTOL航空电池的研发工作,致力于提升eVTOL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性能表现,从而支持更长的飞行距离和更高的载重量,同时提升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宁德时代的入局有望推动eVTOL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突破,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
宁德时代的参与对于eVTOL产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eVTOL行业的核心卡点在于电池,存在续航里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挑战。宁德时代的加入有望推动eVTOL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突破,加速整个eVTOL商业化落地的进程。新一轮产业创新机遇下,宁德时代的入局或将成为多产业巨头加码eVTOL行业的开端。eVTOL融合了航空、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属性,长期来看空间潜力巨大。宁德时代的参与将吸引更多的产业巨头关注,为把握新一轮产业创新机遇,传统航空、新能源汽车、科技领域等相关巨头加码eVTOL产业或将成为大势所趋,有望从技术、资金、产品、运营等多角度深度赋能eVTOL行业发展。
据电车通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家车企宣布入局飞行汽车领域,包括小鹏、吉利、奇瑞、广汽、长安、丰田、大众、戴姆勒、保时捷,甚至劳斯莱斯也涉足其中。
在取证进展方面,2024年3月8日,FAA最终发布了Joby的S4正式专用适航标准,并于2024年4月8日生效,Joby有望在2025年取得FAA TC(型号合格证)认证。2024年5月23日,Archer确定了专用适航条件,同样有望在2025年取得FAA TC认证。此外,Archer还宣布已获得FAA颁发的第135部分航空承运人和运营商证书,该证书允许Archer在获得Midnight的型号认证后,在将其推出为联合航空等航空公司服务之前开始商业运营飞机,以完善其系统和程序。其他企业如Lilium、SkyDrive等也有望在2025年取得TC证。
Joby在取证之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家签署第4阶段G-1认证基础,有望成为第一家获FAA适航认证的eVTOL制造商。其认证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其中三个阶段,2025年有望取证。同时,Joby还推出了ElevateOs产品,这是一款内部软件产品,旨在优化空中出租车运营。Joby于6月获得FAA的该产品许可,计划使用ElevateOs系统管理未来空中出租车运营。
在拓展国外市场方面,11月迪拜飞行出租车的首个“垂直起降机场”已开始建设,预计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开始提供服务,并计划在朱美拉棕榈岛、迪拜中心和迪拜码头开发另外三个垂直机场。2024年11月2日,Joby在日本完成了展览飞行。Archer也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4月25日宣布与阿布扎比合作,包括垂直落地机场建设,并签署了数亿美元的框架协议。预计明年开始空中出租车运营,最早于2025年四季度开启阿联酋市场。同时,Archer还宣告了在洛杉矶及旧金山的运营计划,并与日本的合资企业Soracle达成协议,Soracle将购买多达100架Midnight飞机,总计约5亿美元,以拓展日本市场。此外,韩国KakaoMobility也计划斥资2.5亿美元从Archer购买多达50架的Midnight eVTOL。
建议
重点关注UAM试点城市的核心单位或总包单位,以及有望纳入第二批试点的相关城市企业。
在基建端,着重把握空管、5G-A、雷达和反无系统等关键环节。
制造端方面,应聚焦于主机厂、主机厂产业链中的核心公司,以及eVTOL产业链中的核心零部件环节。
需警惕的是,若低空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推进未能达到预期,可能会打乱基建订单的落地节奏。此外,若eVTOL技术的发展速度未能满足预期,将直接制约其商业化进程。再者,若eVTOL商业化落地运营的实际成效不及预期,将无疑会延缓整个低空经济的发展步伐。